MBA/MPA/MPAcc/MEM 考前辅导垂询热线:0411-39948306(市内)66773986(开发区)微信公共平台:dalian-mba 汇聚备考精英 放飞人生梦想!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加入收藏
首页][新闻中心][管理实战][MBA咨讯][备考信息][MBA人物][人在职场][BBS论坛][MBA联合会][咨询天地
  当前位置>>MBA人物 ·MBA人物 ·在读mba访谈 ·财富人物 ·年度经济人物
MBA人物检索
标题:
内容:
类别:

  •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社科学员&理工IMBA班学生——韩吉庆  (2015.8.11)
  • 王石:我的M人生  (2014.4.9)
  • 俞敏洪谈创业:企业不能只有一个大厨  (2014.3.7)
  • “娱乐之王”邵逸夫离世 回首他的一生  (2014.2.17)
  • 李嘉诚的管理之道和管理艺术  (2014.2.17)
  • 联考状元眼中的MBA:高回报的投资  (2012.2.11)
  • MBA返乡“变”菜农  (2012.1.13)

  • 仝允桓:MBA教育深入企业,才能由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从1991年到2011年,中国MBA教育走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9所高校开始试办MBA教育。2010年,中国拥有MBA招生和培养资格的院校已达233所,和1991年相比,扩张了26倍。在1991年,MBA招生人数尚不足百人,最终有94人入学。2010年,有超过3.6万人进入了MBA课堂,和1991年相比,扩张了383倍。


      二十年来,MBA教育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是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第一个成立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个实行入学联考;第一个开展专项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第一个按照专业学位类型授予学位;第一个针对特殊群体,开设EMBA教育,等等)。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各界的“质疑”。在二十年中,中国MBA教育经历了从摸索到模仿,再从模仿到本土化的转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风云变幻,中国MBA教育也在不断求新求变,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从无到有,中国MBA教育是否扩张得太快?近年来,中国MBA教育改革不断,是“百花齐放”还是殊途同归?面对需求和挑战,中国MBA教育前进的方向是什么?为解答这些问题,对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教授进行了专访。 辩证地看待招生数量


      从不足百人到三万多人,中国MBA教育是否扩张得过快?和中国高校扩招一样,MBA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质疑。


      仝教授表示,MBA培养规模和国家经济规模是高度相关的。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经济增长迅猛,与此同时,MBA招生数量也高速增长。1965年至1977年,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77%。同期,MBA学位授予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7.72%,增长速度高出GDP的增长速度一倍。1974年,美国的GDP约为14600亿美元,这一年美国授予MBA学位的人数是32820人,而在此前的20年里,美国累计授予MBA学位的已经有26万多人。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2010年,中国的GDP约合60000亿美元,直到这一年,中国MBA的招生数量才突破了3万人,此前20年,中国累计授予MBA学位的还不到20万人。另外,中国每年招收的MBA占硕士招生总数的比例不到8%,而美国这个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基本稳定在25%左右。


      仝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不和美国比较招生的绝对数量,因为国情不同,美国可能是在给全世界培养MBA。但美国的招生比例(25%)却可以给中国提供借鉴,即对一个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对MBA这类的管理人才大概需要多少。因此,从这个比较来看,中国MBA教育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比如美国现在占到25%,我们是不是再过几年能够占到10%以上?或者15%,甚至20%?”


      仝教授认为,具备MBA招生资格的学校越来越多是一件好事,这说明教育部给学校了更多的自主权,让更多的学校能参与MBA教育。但这也直接导致MBA教育市场的竞争会愈演愈烈。学校越多,学生的选择余地越大,MBA教育的品牌越来越重要:“品牌的竞争会成为各个学校MBA项目竞争的重要因素。” 改革:殊途同归


      近几年,伴随着世界MBA教育的变革,中国MBA教育也在不断做出改变,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2008年9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推出了“新版MBA”,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变革。2010年7月,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又推出了申请材料评审、面试在前,笔试在后的招生方式改革。2011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对外宣布,从2012年起将全部采用“全年面试,提前申请,联考底线”的录取机制,以及从本校应届本科生中接收少量通过推荐免试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此外,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院校也推出了各项改革措施。


      在仝教授看来,改革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例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MBA教育必须不断思考并做出改变。虽然中国商学院改革的叫法或口号各异,但却具备很多共同点,并且和国外商学院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更加重视实践;更加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软技能(领导力、沟通、商业伦理等)的训练;更加重视课程的整合,把课程看成综合的整体而非一门门单独的学科……


      仝教授认为,中国商学院和国外商学院已经有相当多的互动。如果说个别商学院已经是国际先进水平,可能还有点“托大”,但一些商学院已通过了国际的权威认证(如AACSB,EQUIS,AMBA),这至少说明中国一些商学院的培养能力是符合国际规范的,能够和国外商学院进行平等的对话。 未来:要从追随变成引领


      回眸二十年,中国MBA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一方面,仝教授认为,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MBA教育整体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改革没有尽头,中国MBA教育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或者挑战。


      不同MBA院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在MBA教育上,中国商学院的水平可谓“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刚刚起步,有的学校已经拥有了20年的历史。因此,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视野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距。为此,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为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指导委员会每年都会组织10次左右的师资培训。从1995年至今,已累积9000余人次的教师接受过培训。如此规模的师资培训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指导委员会还组织了一些专门针对西部学校的项目,例如在2008年启动的 “中国西部MBA师资开发及办学能力建设计划”(由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资助), 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上海交大等五所东部名校与五所西部大学的管理学院结成了一对一的伙伴关系,协助后者强化办学能力、师资培训和MBA项目管理——该计划每年都能使1300名左右的西部学生得到受益。此外,指导委员会还在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以满足所有院校对中国案例的使用需求——会员单位只要每年递交2篇或3篇案例,就可以免费使用共享中心的所有案例。目前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网站已经可以提供588个教学案例。这样做,有效地降低了后进入者的成本,解决了新增MBA院校没有足够力量开发案例的难题。仝教授认为:“这种事也就是在中国这样制度和体制下能够干成,其他国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就是说我们国家的MBA培养院校之间有竞争,但更强调合作,大家共同为提升中国MBA教育的水平而努力。”


      需要更贴近实际。仝教授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整体上还是学术导向,不管是老师还是教学方式、课程内容,都还没有摆脱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要想把老师转为以案例教学为主,或者其他方式,对老师的训练难度非常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另外,在一些软技能的训练上(例如沟通、领导力),师资非常匮乏:“我们的老师教‘硬课程’(如财务管理)都是得心应手,没有问题。能够教‘软课程’的老师很少,不管哪个学校。”仝教授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即学校里面的整个制度,整个激励的指向,不是太鼓励老师花很大力气在教学上。当然,如何调和学术研究和教学之间的矛盾,是世界绝大多数商学院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个别商学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成效,在未来,还需要做出突破性的、整体性的变革。


      需要增加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一位教师代表的话给仝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让他感慨不已——对于老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你的唯一。仝教授认为,一些学校MBA招生的规模比较大,例如一年招几百个,在校MBA有上千名,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也是整个大学面对的问题),即每个学生感觉不到对他个人的关注:“在小学和中学,都可以感受到老师对你个人的关注,但到大学里不行。”仝教授认为,如果MBA项目能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关注,这个项目就提升到了新的水平。这种对个人的关注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一方面是教师,另外一方面是MBA这个群体:“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他的班级里面,他的年级里面,他的群体里面得到关注,那我们的MBA教育就不一样了。”


      要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仝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MBA教育还处于学习阶段。在做宣传时,一些走在前列的学校还在“标榜”使用的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或者最新的教材,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是追随者。但实际上,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创造了很多经验,已经从追随者变成了引领者,但我们的MBA教育还没有完成这种转变。


      如何才能变成引领者?简单地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东西”。 仝教授认为,这就需要关注中国,关注中国企业,关注中国企业创造的经验,并关注中国企业成长的环境:“有一个趋势就是只要看到中国企业,就总是拿它跟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说我们哪个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但实际上,你要观察到中国企业在很多地方是比发达国家做得好的,这方面,我们关注的太少。”


      仝教授认为,研究是教学的基础。如果学校的老师能更多地深入企业,更多地研究中国企业创造的经验,能够把中国企业创造的经验凝炼出来并带到课堂,或者通过案例以及其他方式,把它传播到世界上去,中国MBA教育才能由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浏览次数:3902 发布时间:2011-8-23 文章来源:MBA中国
    Copyright © 2004 - 2005 大连MBA网   咨询电话:0411-39948306,66775625         技术支持:大连西迪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