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MPA/MPAcc/MEM 考前辅导垂询热线:0411-39948306(市内)66773986(开发区)微信公共平台:dalian-mba 汇聚备考精英 放飞人生梦想!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加入收藏
首页][新闻中心][管理实战][MBA咨讯][备考信息][MBA人物][人在职场][BBS论坛][MBA联合会][咨询天地
  当前位置>>MBA人物 ·MBA人物 ·在读mba访谈 ·财富人物 ·年度经济人物
MBA人物检索
标题:
内容:
类别:

  •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社科学员&理工IMBA班学生——韩吉庆  (2015.8.11)
  • 王石:我的M人生  (2014.4.9)
  • 俞敏洪谈创业:企业不能只有一个大厨  (2014.3.7)
  • “娱乐之王”邵逸夫离世 回首他的一生  (2014.2.17)
  • 李嘉诚的管理之道和管理艺术  (2014.2.17)
  • 联考状元眼中的MBA:高回报的投资  (2012.2.11)
  • MBA返乡“变”菜农  (2012.1.13)

  • 王辉耀:中国“海归”代言人

    王辉耀 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顾问,美洲新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共同主席
    在今年《财富》杂志举办的全球财富论坛上采访时,偶遇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他侃侃而谈中国人才制度改革。面对记录时突然找不到笔的记者,王辉耀及时递来一支笔。这个细小的细节使他很容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他是个社会活动家,富有亲和力的性格,如谦和、平易、礼貌、善于交流等大概正是其职业素质的体现。
    王辉耀在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大量活动和系列著作《我在东西方的奋斗》、《新华商之路》、《MBA通才之道》、《海归时代》、《创业中国》给他带来了“海归”代言人的称号。而我更感兴趣的是王辉耀在其职业生涯中体现出的目的性和策略性。他是一个给自己定位很准的人,而且在教育、职业的选择上都具有前瞻的眼光,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多数中国人不知道MBA为何物时去读MBA不能不说眼光深远。可以说王辉耀很高效地利用了自己的时间和能量,他的职业生涯是很紧凑的。在海归大批量涌现的时代,王辉耀的阅历大概具有成功学上的样本意义,能够指导人怎样去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找一个良好的起点,以及怎样把握住自己事业的转折点。
    从文学青年到商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不是从小就有特别明显的目标,特别有主见?
    王辉耀(以下简称“王”):这和我的经历有点关系,我很小就独立了。三四岁就在幼儿园全托,小学一开始就住校,后来又住在别人家里,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我经常吃不饱饭,偷偷去吃别人放在厨房里的剩饭。我童年不是很快乐,比较压抑。
    记:有点像悲惨世界里的故事。那你当时对你的教育包括对将来的职业有过想法吗?
    王:这方面可能还是受家里的影响。母亲的曾爷爷是岳麓书院的院长,是曾国藩的老师。母亲家里有很多书。有一两年停课,我就关在家里看书,那段时间看书养成习惯,学到很多东西。
    记:你大学选择英美文学专业,在那时候是比较前瞻的。
    王:在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社会上开始流行学英语,后来就开始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文革”后再版简明汉语字典,当时我以为学英文查字典就可以会了,我就想买一本,相当于那时候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实际上我的选择不是很成熟,比较感性。
    记:你什么时候完成从文学青年到商人的角色转换的?
    王:我觉得我整个大学阶段是沉浸在文学青年的气氛中的,听美国教授的讲座,写英文诗歌,那时候比较自然地向往文学生涯,有心中偶像比如巴金、郭沫若、茅盾、胡适、林语堂。形成转变是大学以后考文学研究生没考上,后来考联合国搞的译训班也落选了。但从此开始觉得国际化很重要,我想出国,比如去英国,想出去见识一下英美文学的故乡。
    记:读MBA是一个偶然的选择吗?
    王:不是。我先到经贸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做翻译时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是很欠缺。我后来给一个来部里讲学的国外商学院的教授当翻译,了解到国外商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正逐渐热门,就下了决心要学这门国内前所未有的学科。
    洗一万个盘子对履历没有任何帮助
    记:你在学校里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王:我提交申请的时间较早,商学院看见我的履历也感意外,他们从来没有招过中国外经贸部的官员。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好学校,学校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学校接收我,我就去读。我去读MBA的那个商学院还是不错的,去了以后,他们减免了我的学费。我当时就想拿更多国际经验。所以在假期开始积累工作经验,这时候就不能去餐馆打工了,打这种工就是洗了1万个盘子对你的履历也没有一点帮助。
    记:送外卖、洗盘子这样的小时工在海外留学生里好像很平常。
    王:这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这种工来钱挺快的,找起来比较省事,早晨去餐馆说他们需要人马上就可以干到晚上,不像进企业要事先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把简历做得很好,要去追踪,要去面试,还要去买西装。这些工作太繁琐,好多人经不起这样一个繁琐的过程,或者不愿意去折腾这事。
    记:我觉得你很多的想法比较超前,你的目标特别明确。
    王:我觉得可能跟起点比较高有关系,在商务部里干过一段时间,你再去一个学校他们都很尊重你的。而且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去的中国MBA,他们还是比较重视的。当时我也想过如果两三年后我要进一个跨国公司的话,北美的经验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一边读书,一边积累工作经验,等到读完书,北美的工作经验也积累得很丰富了。
    记:这段经历有助于你在加拿大建立一个很好的圈子。现在有很多海归会有种困惑,感觉很难融入当地的环境。

    王:我觉得他们进不去,是因为很多人做的工作脱离主流社会。像你说的送外卖,或是聚在唐人街吃中国饭看中国报纸、中国录像,这个会带来一些障碍。还有就是假期没有利用好。我在读大学那会儿,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准备找实习工作上了,我发现有些学生实习的
    时候就很注意找那种能给自己履历加分的工作,这样他们毕业后去大公司或品牌公司的机会就比较多,而不是假期在小的机构或服务行业卖东西。这个表面上挣钱很容易很轻松,但几个假期下来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你不能总结不能把它写上简历。毕业的时候在餐馆洗碗没法说,别人会觉得这不是正规的工作。这种工作对本科生培养一些基本的素质还是有好处,比如责任心,但是在研究生阶段,假期还是应该寻求一些高端的事。
    抓住事业转折点
    记:那你当时进入加拿大社会感觉到交流障碍了吗?
    王:我和老外打交道比较自如,国外去大公司主要看实力业绩。刚开始我去了一家很大的咨询公司,他们给我助理经理的位置,一年做到经理,两年提到董事经理。干了好几个月了他们没怎么注意我,只要我看卷宗之类,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多一点的事,其实我心里是有压力的。我就给他们发了邮件,关于总体规划、战略设想,老板找我谈,问我觉得自己可以做什么,我说我可以做经理,我就写了一份经理可以做什么的职责范围给他看。老外喜欢人比较主动,而中国喜欢那种比较听话的、踏实的。我老板也是MBA出身,他们会觉得你这个年轻人比较有想法。
    我在那儿做了两年多后觉得那儿的工作有些程序化了,每天都是固定的工作,那时候我就特别想回到亚洲来工作。当时比较巧,加拿大在香港的领事馆都是由不同部门构成的,魁北克在外交上是独立的,当时刚好要设置一个商务参赞的位置,他们的主要业务是负责亚洲和香港,内部没有人,就外部招聘。当时好几百人报名,面试弄了好几天。开始在我和另外一个在中国留过学、法语英语都很好的加拿大人之间做选择。但是那个人好像商务经验不足,不是太理想。当时我法语不是很好,但他们觉得我身上其他优势很强。
    记:他们主要看中你哪方面的能力?
    王:主要是两段,一段是中国工作经历,一段跨国公司的经历,特别是我在加拿大这段。我当时工作的公司就是在加拿大很有名的一个公司,我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几个级别的跨越,他们认为我是有潜力的。同时我在加拿大读博士研究生的那个商学院是加拿大最好的,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凑到一块,他们选择了我。另外我也为我的公司在香港做了一个很大的项目,维多利亚海港项目。他们想找一个在跨国公司做过,但又熟悉两边文化和关系很好的角色。
    记:当时背后有什么因素让你能够在两边都做些事情,是人脉比较好吗?
    王:我上任以后,提出了我对加中经济合作重点的建议。当时我分析他们合作的优势是能源和通讯。世界上第二大水电站在加拿大,其地广人稀,通讯行业发达,我建议这两个行业是和中国合作的重点。
    当时正好是中国能源和通讯大发展的时候,我在那个位置上要提建议,之后还要执行,执行之后要有业绩,这两方面我做了很多工作,安排中国行业代表团去加拿大考察,带领加拿大代表团去香港和中国内地。这段时间对我锻炼比较大,人脉也积累更广。当时我们把湖北省和魁北克省结成了姐妹省,上海市和蒙特利尔市结成了姐妹市,有几个大的手笔,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很多人。外交官参赞的任期两三年后就满了,我就想回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觉得是时机自己做了,就回来了。1993年回来创业真是很苦,但人就是一个品牌,那时候只要你的品牌度出来了,别人就愿意与你合作了。人家觉得你在中国政府做过,在跨国公司做过,在国外政府做过,人们主要看你做过什么。那时候我出来的时候有两三个公司想和我合作,我毫不犹豫就同意了,这样就把创业的风险分散到不同的几家公司上去。那时候做咨询,中国并不是太认可咨询,做计划做方案。因此我就做跨国公司的咨询,我们还帮他们做一些战略上的指导,市场开拓上的帮助。我们做过一些比较大的项目,包括二滩、三峡水电站,中国南方能源战略规划等项目。我们当时有好几个大的客户,除了自己的公司,我还兼任一个世界排名第三的跨国工程咨询公司在中国的副总,非常忙碌,但很有收获。
    记:学习8年工作8年创业8年是不是可以成为海归创业的一个模式?
    王:好像有一定的道理,至少我的经历是这样。自己要创业,是通过前面的雪球滚出来的品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需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创业,靠品牌,在圈子里打交道,靠品牌,做任何事,没有品牌或者信誉,别人是不认可的。我到目前为止做过很多类的工作,无论是做职业经理人、做外交官,或是创业从商,还是做社会工作、做学术工作,都需要创品牌得到认可。
    中国需要意见领袖
    记:后来你从商人角色转变为社会活动家,是否不需要做企业了?
    王:我时间是按三分之一分配的,我还是有一部分时间放在公司业务上,逐渐淡出一点。公司做了10多年了,咨询公司主要是靠人力,交给别人做也可以了。这可能和我们的性格有关,海归回来,很少有人做房地产,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是当兵出身或政府出来的。海归会觉得国内这些风险太大,不正规,要和银行、政府有太多关系。在中国做大企业的土壤还很贫瘠,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违规了,就折戟商场了。许多海归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受国际游戏规则管理,对国内潜规则不太适应。所以他们的模式往往是跟国际市场结合,这样比较容易成功。海归往往在国际市场上市,比较正规,生命力也比较强,不会出现大的乱子,比较稳定。海归回来做规范化的投资的比较多,如咨询、IT。中国现在需要改良的不是商业风险而是社会风险。
    记:我想知道你怎样从商业活动转向社会活动这一块呢?比如把创业的海归组织起来,是不是借此形成更多人脉的积累?
    王:我现在还想做一些思考和身体力行的工作,想在思想上促进社会观念上的转变。在推动中国社会和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海归和国际化人才来介入,政府和社会治理还需要很多海归来参与。但这些方面海归做得是不够的,他们社会实践的机会还可以增加。
    记:你觉得海归能够在中国成为比较主流的一个社会阶层吗?
    王:会。海归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群体,跨国公司在华的很多企业CEO都是海归,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很多企业也是海归的企业。教育方面大学校长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海归,科技方面也是海归云集的地方。目前海归进入政界的较少,这块是很有潜力的。
    记:我感觉在中国社会活动家是个定位不太清楚的角色。
    王:我现在身份比较多重,一个商界人士,好几个海归和华商协会的负责人,同时在著书立说,还在做一些学术工作。
    我可能要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我不想老定位自己是一个商人,我原来的理想也不是做一个商人。在经贸部做商务工作,在跨国公司做商务经理,在国外政府做商务参赞,后来独立创业做商人,但是我觉得这几个阶段已经完成了。经商是人生生存的一个手段或生存的一个积累,但我不愿意一辈子做商人。现在对我来讲比较重要的就是一个回归,从原来大学生时想做一个文学家、作家、学者,爱思考的人,现在又回到起点,只是更加关注我们这个新世纪新华人社会的发展。
    记:很多报道称你为新华商的代表,这个确切吗?
    王:新华商是我原来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国至今还在把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没有的现象。国外没有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家、民营企业家这么一说,中国还在给企业家划成分,这种概念不是把企业家都视为平等的纳税人,而是停留在企业所有制的概念上。我提出新华商的概念就是想统一所有企业家阶层,不管是什么企业家。一说起华商好像就是海外的中国商人,WTO把所有的概念统一了,中国的商人也可以是华商。我们首先在国内承认存在新华商,这个阶层有这样的特点:知识性、国际化、市场化、经营化。我觉得不仅是对商人不分等级,就是人才下一步也要过渡到不分国家。外国可以大量用中国的人才,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大量用外国的人才?人才分国籍其实还是一种冷战思维。
    记:欧美同学会商会在长安俱乐部等地有一些VIP会员活动,好像参加者十分踊跃。
    王:现在分阶段,开始打造一个品牌,一个论坛的方式,把人聚集起来,很多地方搞活动没人气,但我们AA制却吸引了不少的人参与。现在海归相当一部分是比较有思想的,不同的人聊不同的观点,媒体参与比较少,但在座的人听得都很过瘾。大家听到一些新的理念,交流、碰撞和对话,还有大家吃饭交流认识很多人,联系了层次相当的有互补之处的人。
    中国现在变化比较大,很多团体也在进行市场化的竞争,可以开创很多的新东西。
    记:中国一直把意见领袖留给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中并不是特别有号召力,商人出来做意见领袖的很少,你好像具备了做意见领袖的素质。
    王:社会在变革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有思想的人出来,有思想的人并不完全是知识分子,他们有很多优势,但他们有一个缺陷就是实践比较少。商人中有不少是忙于埋头拉车,没有时间抬头看路的人。有很多商务实践,但又能抽出时间作思考和总结的人特别少。我们国家有不少的教授教MBA,要求学生有三五年的工作经验,但自己却一天都没有在公司呆过,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这种脱离实际的思维与不接触商务实践有关系。中国和世界接轨大量是商务接轨、现在逐渐转向文化接轨、观念结轨等全方位接轨。商务接轨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物理方面的工作,如中加之间商务交流,如三峡工程国际资本合作等,我现在更多做的是商务思维和观念方面的接轨,把更多的人组织起来沟通,我们首创了欧美同学会商会每月同美国商会、欧盟商会、法国商会、德国商会、瑞士商会等组织经常性的活动。在中国有各个国家的商会,但是它们与国内商会的直接交往还是很少。现在中国人有一个很国际化的商会,能够完全同老外沟通的,不用翻译的,定期经常性地进行交流的,成员是很现代化、国际化的一批人,所以我们的商会受到了各国商会的青睐,成为京城国际化商务人士的新的风景线。
    记:既然你被誉为海归代言人,能不能总结一下,你所认识到的海归精英阶层有没有一个共有的特点?
    王:他们是非常国际化的一批人,是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他们和外国人打交道非常的自如,思维比较开放,熟悉国际惯例,但不少海归也需要更多地掌握中国国情。海归有这么一批人,正在带来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正处在转轨国际化的时代,我们的贸易每年增长30%,中国需要大批有国际化思维和实践的海归,吸引外国企业走进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高级海归的面在国内还不够普及,还有相当多在海外。海归中做文化的转接、做变压器的还不是很多。我希望中国的海归团体能够给社会和政府多举荐一些人才,这里面有不少有真才实干的人,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做很多的事。
    浏览次数:1847 发布时间:2005-11-2 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4 - 2005 大连MBA网   咨询电话:0411-39948306,66775625         技术支持:大连西迪软件